试题
考点

产品项目分析-常用的产品分析-功能分析

面5笔5

微信的朋友圈和新浪微博,你觉得哪个更有前途

前往“校招VIP”小程序,刷题更快
最新校招难题刷题,快来进刷题群吧
解答

一、定位的差异导致设计思路的不同

微信“即时通讯工具”和微博“社交媒体”的产品定位决定了两款应用的设计思路。

微信最重要的功能解决的是沟通问题,而微博解决的是信息获取问题。

尽管微信朋友圈、支付、购物等功能不断累加,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即时通讯工具这一基础前提下;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,微信首屏永远是对话界面,同时对话和通讯录占了微信底部四个按钮中宝贵的两个。

虽然朋友圈在用户时长上的重要性日益增长,但微信并没有因此提升朋友圈的优先级:你一进入微信就能看到对话,你需要再点击两次才能进入朋友圈;甚至朋友圈这个功能在设置中还可以关掉——这背后的设计逻辑出发点就是为了强化即时通讯功能,这正是微信帝国的根基所在。

明白了“即时通讯工具”这一微信基础功能之后,我们就能理解微信设计的简单了:所有的“即时通讯工具”的鼻祖都是短信,我们没有见哪个手机的短信界面是设计的复杂的。

微博则不一样,其“社交媒体”的定位让信息获取成为其首要功能。从早期的明星八卦、时政新闻、搞笑段子到现在的红人动态、垂直观点、短视频与直播,信息获取成为微博最基础的功能,因此打开微博的首屏就是直接的Feed流,你面对的是扑面而来的信息。

一般说来,在高效呈现信息的前提下,很难有人会认为一个首屏布满信息的APP是一个简洁的APP;因此,我们说单从界面的简洁程度讲,微博在印象分上就会吃亏。

二、赛道差异决定功能的差异

微信的垄断赛道和微博的竞争赛道,决定了其功能层面的横向扩展差异。

这是因为微信的二级功能(朋友圈除外)主要分两类:一类是工具型功能,比如摇一摇、扫一扫、小程序等;另一类是商业产品:购物、游戏、支付、卡包。
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“频次低、目的性强”(频次低是相对于微信聊天及朋友圈而言)。频次低意味着用户对操作成本不敏感,折叠起来用户多操作两步也没问题,反正用的也不频繁;目的性强意味着用这些功能的时候用户清楚地知道我要干神马,因此折叠起来用户也能找到它。
而微博第二象限的功能“热门微博”、“热门话题”、“热门视频”则正好相反,属于“频次高、目的性弱”的功能(频次高是相对于微博主信息流而言)。由于频次高,因此折叠会增加用户的操作成本;由于目的性弱,折叠起来用户可能就不用了,如果第一眼看不到有神马好玩的视频、劲爆的话题用户可能就走了,因此需要展开呈现。

三、“体验方差”大决定了微博在功能设计上的复杂性

每个产品我们一定可以找出这个产品的一批典型用户,这批典型用户的平均使用习惯就是这个产品的“体验均值”,而剩下的其他用户的使用习惯如离这个均值越远,我们就说这个产品的“体验方差”越大。
比如微信的典型用户可能是这样的(举例,具体数据不一定准确):好友数在300-600个之间,每天和朋友不超过30组对话,刷N次朋友圈,每个月使用几次微信支付…….

很显然,和微信相比,微博的“体验方差”要大的多。微博的典型用户可能是:一周登录3次,每次去瞄一下几个明星,看看热门和热搜,转发两条微博——但和这一典型用户习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用户实在太多了!  
每一个个体总会和这些“平均”的典型使用习惯有不同程度的差异。比如做微商的可能发朋友圈的次数和聊天次数就会显著高于平均值;比如某些单身的小伙子或许会更爱用摇一摇和附近的人…….

为什么微博的体验方差会如此之大呢?
原因有很多。比如微博的功能形态太过多元,比如微博内容的垂直行业差异极大等,但在我看来导致微博体验方差大最重要的原因是:微博的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使用的是同一个客户端。

4000万粉丝的鹿晗和400粉丝的你使用的都是功能相同的一个客户端,使用习惯完全不一样,还要让你俩都用得爽——对任何一个产品经理来讲,这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。


评论

寒武紀三葉草

2021-09-10 14:25:00

0 0

加载更多